“新工科”新在哪兒

2017-04-03 10:15:00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面向未來的“新工科”】

  光明日報記者 王慶環

  編者按

  最近一段時間,“新工科”的概念在高校裡熱了起來。緣由是兩個月前在複旦大學舉行的綜合性高校工程教育發展戰略研讨會達成了“‘新工科’建設複旦共識”,随後,教育部發布《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的通知》,啟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項目。于是,一場關于“新工科”的讨論在全國高校展開,“新工科”也成為當前工程教育領域的熱點話題。本版今日推出《面向未來的“新工科”》專題,解讀“新工科”新在哪兒?又該如何培養“新工科”人才?

傳統工科教育與新經濟發展有所脫節

  “新工科”新在何處?回答這個問題,先要看看我們的工程教育“舊”在哪裡?至少以下這組數字讓我們看到工程教育的“舊”:到2020年,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電力裝備、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新材料将成為人才缺口最大的幾個專業,其中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人才缺口将會達到750萬人。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術産業人才缺口将達到950萬人,電力裝備的人才缺口也将達到900多萬人。


  全球創業周西安站,大學生研發的跳舞機器人吸引了人們的目光。袁琛攝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缺人才”不隻發生在未來,還發生在當下,目前迅猛發展的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網絡安全、大健康等新經濟領域都出現人才供給不足現象,暴露出我國工程教育與新興産業和新經濟發展有所脫節的短闆。

  事實上,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工程教育。2016年,工科本科在校生538萬人,畢業生123萬人,專業布點17037個,工科在校生約占高等教育在校生總數的三分之一。但是,“我國工科人才培養的目标定位不清晰,工科教學理科化,對于通識教育與工程教育、實踐教育與實驗教學之間的關系和區别存在模糊認識,工程教育與行業企業實際脫節太大,工科學生存在綜合素質與知識結構方面的缺陷”。這些分析來自南京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的一份報告。


  上海東華大學衆創空間為學生提供3D打印機、數控機床、智能切割機等實體加工制造資源,供他們實踐。圖為兩位大學生在做研發。劉曉晶攝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新經濟的發展對傳統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提出了挑戰。相對于傳統的工科人才,未來新興産業和新經濟需要的是工程實踐能力強、創新能力強、具備國際競争力的高素質複合型“新工科”人才,他們不僅在某一學科專業上學業精深,而且還應具有“學科交叉融合”的特征;他們不僅能運用所掌握的知識去解決現有的問題,也有能力學習新知識、新技術去解決未來發展出現的問題,對未來技術和産業起到引領作用;他們不僅在技術上優秀,同時懂得經濟、社會和管理,兼具良好的人文素養。可以說,新經濟對人才提出的新的目标定位與需求為“新工科”提供了契機,新經濟的發展呼喚“新工科”。

  “人才是發展壯大新經濟的首要資源。工程教育跟産業發展是緊密聯系的,相互支撐的。工程教育改革如果滞後,那就拖了産業的後腿。我們急需發展‘新工科’,來支撐新經濟發展的人才需要。”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長張大良說。

 “新工科”要立足新經濟之“新”

  “你或許希望每一個在貧窮環境下成長的孩子都能獲得足夠的營養,以便在學校取得最好的成績;你或許希望研發一種能夠保護孩子免受瘧疾威脅的疫苗;你或許希望設計一款電池,在夜晚照亮孩子的書桌,或者研發一項移動技術,有朝一日能幫助孩子開辦自己的公司。如果這正是你們想要做的,就放手去做吧。沒有比現在更好的時機,也沒有比現在更好的環境了。”這是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近日在北京大學發表演講時的結語。


  杭州雲栖大會上,參觀者在中國科技大學的展台上觀看量子密鑰中繼傳輸的演示。龍巍攝 光明圖片/視覺中國

  比爾·蓋茨的這些話讓我們看到未來的創新與創造必将無處不在,這恰恰點中了新經濟的要點,也讓我們看到“新工科”必須要立足新經濟之“新”,而不是亦步亦趨跟在新經濟後面設專業、開課程,貌似在建設“新工科”,其實還是走以前工程教育的老路。

  那麼,“新工科”怎麼做才能立足新經濟之“新”呢?

  首先,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現在不要說四年,兩三年間,世界就大不同了。我們現在做微信小程序開發,大學是不是要搞一個專業專門學這個?等你搞出來,可能小程序已過時了。我們認為最重要的還是培養學生的快速學習能力。”騰訊公司副總裁、技術管理委員會主任王巨宏說。新經濟是一個動态的、相對的概念。經濟發展總是在推陳出新,不同時期的經濟都有“新”的部分,一定時期的“新”也會逐漸變成“舊”。因此,“新工科”要着眼于互聯網革命、新技術發展、制造業升級等時代特征,培養學生最核心的能力——學習而且是快速學習新事物的能力。

  其次,學生需要在更廣泛的專業交叉和融合中學習。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做法是學工程也需要理解哲學,商科生也要做工程試驗。“因為我們認為在他們畢業時,不隻需要理工科知識。他們要成為一個團隊、一個企業乃至一個國家的領袖,就需要去了解政治、哲學、曆史和整個世界。我們還做了一件聽起來很瘋狂的事,學生如果對現有專業不滿,可以自己設立一個,然後讓老師批準他們設計的專業,并據此獲得相應學位。”斯坦福大學工程學院高級副院長托馬斯·肯尼說。這無疑是切中了新經濟的脈搏,“信息化、智能化、腦認知、芯片、精準醫療、大數據等新概念層出不窮,它們算工科還是算理科?創新業态催生大學教育轉型,傳統的理科和工科已不足以應對時代變革,我們要重構一些核心知識,原來的老知識要升級換代。‘新工科’應該做什麼?我認為是科學、人文、工程的交叉融合,是培養複合型、綜合性人才,學生要具備整合能力、全球視野、領導能力、實踐能力,成為一個人文科學和工程領域的領袖人物。”中國科學院院士、複旦大學常務副校長包信和說。

編輯: 王啟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