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簡剛副教授憑借着對科學的熱情、對研究的執着,在納米能源領域權威期刊《Nano Energy》(IF=13.12)上以第一作者發表高影響因子論文,迎來2019年江蘇科技大學材料學院高水平科研論文的開門紅。本期節目特推出科研代表人物——簡剛的專訪,展示他開拓創新、潛心研究、勇攀高峰的精神風采。
個人簡介:
簡剛,男,湖北英山人,2007年獲得華中科技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學士學位,2011年獲得華中科技大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博士學位,2017~2018年在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從事訪問學者研究。博士畢業後在江蘇科技大學材料學院工作,現為焊接與電子封裝系副教授。主持了省級和廳級科研課題各1項,在《Nano Energy》等國際期刊發表論文30餘篇,其中1作或通訊20餘篇,主講《電子封裝電磁及傳熱設計》與《熱加工測試與控制》等本科專業課程。
一、聚沙成塔,持之以恒踏實的學習作風
學習最難能可貴的品質在于持之以恒,在科研上的收獲是不斷努力的結果。簡剛在本科及讀博期間專心學習課程知識并通過科研項目積累經驗,為他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采訪中,他談到,“積累”和“探索”在他的學術活動中十分重要。本科和博士課程的學習,包括《固體理論》《薄膜材料》《陶瓷加工》等,積累了基礎知識;在從事各類科研項目中,對于各種材料的結構和性能以及不同的材料制備方法有所了解和認識,相關知識和技能的積累将使科研工作更輕松。與此同時,在科研道路上的勇于探索,敢于嘗試,這種迎難而上、不服輸的精神一直支撐着他一路前行,通過紮實的學習積累和善于探索的勇氣,使得他練就了靈敏的科研嗅覺。
二、天道酬勤——高影響因子論文的艱苦寫作過程
實驗的道路上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大量的實驗數據通過整合分析,反複推敲論證。這就好比哲學意義上的否定之否定規律意義一樣,事物的發展總是經過曲折反複的過程,最終才能到達理性的彼岸。
簡剛介紹道,他所開展的實驗是要解決滲流體系材料的低擊穿強度問題,從而提高材料的能量密度。選取的方案是在Ag顆粒表面進行絕緣的BaTiO3材料的包裹,可降低複合材料内部的電子遷移,最終達到預期的目的。因此,核心是将BaTiO3全包裹在Ag顆粒表面,涉及表面自由能的問題,需要對顆粒進行表面處理以實現自由能的調控。通過深入查閱文獻,并反複試驗了一系列的方案,最終選取PVP作為表面處理劑,得到了比較好的效果。在取得實驗結果之後,對實驗數據進行總結歸納和理論分析,撰寫論文,并經過反複修改,投遞到期刊,等待編輯和審稿人的意見,由于返回了“小修”的意見,根據審稿意見進行了修改,最終于2019年初發表該論文。
三、注重教學,教書育人,經驗傳遞
人才培養是本科教育的核心。除科研工作之外,簡剛在本科教學上也傾注了大量的精力,用心備課本科教學課程,時刻幫助和關心着學生成長。他結合自身學習和科研經曆寄語青年學生,要積極地提高英文水平,因為流利的英語寫作使編輯和審稿人更容易get到你論文的idea,發表過程更順暢;此外,項目初期深入調研,積極參加國際學術會議,進行學術交流,以了解當前本研究領域的熱點和難點,尋找合适的研究課題。在專業學習上,他鼓勵青年學生要熱愛所學專業,培養學習興趣,增強專業認知。作為電子封裝專業技術專業的教師,他認為電子封裝專業學科前沿、交叉性強,就業前景好,因此,學習此專業,畢業之後無論是讀研或就業都會有不錯的前景,給予了學生專業學習的極大信心和勇氣。
(撰稿人:雷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