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科技大學十三五教育事業

改革和發展規劃


































20173


目錄

序言1

一、十二五主要成績與經驗1

(一)十二五主要成績1

1.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1

2.學科建設成效顯著2

3.師資隊伍建設穩步推進2

4.科技工作實現突破3

5.辦學條件明顯改善4

6.黨建工作全面加強4

(二)十二五主要經驗5

1.統籌兼顧,科學發展5

2.強化内涵,凝練特色5

3.創新機制,重點牽引5

二、發展環境6

(一)外部環境6

1.高等教育發展機遇和挑戰6

2.行業發展機遇和挑戰7

3.地方發展機遇和挑戰7

(二)内部環境8

三、指導思想、總體目标、發展戰略、主要任務及重點指标9

(一)指導思想9

(二)總體目标9

(三)發展戰略10

1.改革驅動戰略10

2.創新協同戰略10

3.特色強校戰略10

(四)主要任務11

(五)重點指标12

四、發展舉措15

(一)教學改革深化工程15

1.優化專業布局,提升專業競争力15

2.改革培養模式,提高培養質量15

3.完善教學條件,培育高水平成果16

4.夯實“雙創”體系,增強實踐能力16

(二)學生素質提升工程16

1.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築牢思想認同基礎16

2.以科技競賽為平台,培養創新創業能力17

3.以船魂精神為指引,強化學生海洋意識17

4.以骨幹培養為重點,提高自我發展能力17

5.以生源質量為基礎,構建良性就業生态17

(三)學科水平提升工程18

1.強化學科龍頭地位,發揮引領作用18

2.加強優勢特色學科建設,形成學科高峰高原18

3.鞏固蠶桑學科地位,拓展研究方向18

4.提升基礎學科水平,增強支撐能力19

(四)高水平師資建設工程19

1.集聚高層次人才,構建優秀學術團隊19

2.培育拔尖人才,提升青年教師水平19

3.優化工作環境,助推人才成長19

(五)科技創新強化工程20

1.加強基礎科學研究,提升技術創新能力20

2.服務國家海洋戰略,增強行業科研實力20

3.加強産學研合作,推進科技成果轉化20

(六)資源配置優化工程21

1.拓展辦學資源,開展全方位合作21

2.契合發展需要,強化資源配置21

3.建立四位一體,确立科學預算21

4.優化校區功能,實現一體兩翼21

(七)國際影響力提升工程22

1.加強生源基地建設,擴大留學生規模22

2.構建國際交流平台,拓展學生國際視野22

3.加大海外引智力度,提高合作辦學水平22

(八)社會服務增效工程23

1.強化科技支持,服務社會發展23

2.依托培訓項目,服務行業發展23

3.提高産業競争力,服務地方發展23

五、發展保障23

(一)組織保障23

(二)文化保障24

(三)服務保障25

(四)管理保障26


序言

 “十三五”時期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是江蘇省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是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是學校建設高水平行業特色型大學的重要時期。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江蘇省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和學校第二次黨代會報告等文件精神,在總結學校十二五發展成績與經驗的基礎上,制定本規劃。

本規劃主要闡明2016—2020年學校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标、發展戰略、主要任務、重點指标、發展保障和發展舉措,規劃的制定經過認真的調研論證,凝聚了全師生員工的思想和智慧,是學校依法制訂實施各類規劃、計劃、制度和安排各類項目和資金的重要依據,是今後五年江蘇科技大學建設與發展的戰略藍圖,是全校師生共同奮鬥的行動綱領。


一、十二五主要成績與經驗

(一)十二五主要成績

1.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

 “十二五期間,學校堅持以教學工作為中心,通過優化專業結構、創新培養模式、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推進素質教育、提升人才培養國際化水平、擴大研究生招生規模等舉措,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高。

 “十二五末,普通本科(含蘇州理工學院)在校生數21895人,全日制研究生在校生數2114人,學曆留學生在校生數34人,非學曆留學生在校生數95人,成人教育在校生數11569人;新增國家級普通高等教育規劃教材、省級精品教材和重點教材共13部;新增國家級卓越計劃試點專業3個、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2個、江蘇省品牌專業建設一期工程項目4個,普通本科專業52個;新增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國家級大學生實踐教學基地建設項目等學科和教學平台4個;獲批省級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11項(其中重中之重2項)、省級及以上研究生教育教學改革與實踐課題27項;獲省級高等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2項、二等獎3項,省研究生培養模式改革成果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獲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共13篇;在全國各類學生競賽中均取得優異成績,2015年首捧挑戰杯競賽優勝杯,總分全國排名第26位;與國外大學建立14個校際交流項目,獲國家留學基金委高等教育教學法出國研究項目1項,國家外專局文教類高端外國專家項目3項,被評為江蘇省國際合作交流先進學校;培養的多名國防生榮立軍功。

2.學科建設成效顯著

 “十二五期間,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學科隊伍建設為核心,以重點學科建設為抓手,積極優化學科布局,強化學科内涵建設,學科整體水平不斷提升,學科建設成效顯著。

新增一級學科重點學科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個、一級學科重點(培育)學科1個、博士後流動站1個;新增立項省優勢學科建設工程二期項目1個,省重點序列學科2個;新增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授予權;工程碩士新增動力工程領域;新設立目錄内二級學科博士點4個,二級學科碩士點19個;現有2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6個博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12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48個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有工程、農業、工商管理、會計和公共管理等5個專業碩士學位培養類型,其中工程碩士有11個培養領域;獲省優秀企業研究生工作站4個。

3.師資隊伍建設穩步推進

 “十二五期間,通過實施深藍人才工程博士化工程傑出青年人才培養工程等措施,完善職稱評審機制,師資隊伍建設穩步推進。

新增雙聘院士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人、江蘇省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2人、江蘇省“333工程”第二層次培養對象2人、六大人才高峰資助對象6人、“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8人;省“青藍工程”科技創新團隊1個、省高校優秀科技創新團隊1個;獲全國青年教師講課比賽三等獎1項,省特等獎1項、一等獎2項;共引進教師241人(其中博士學位160人);博士後進站51人,在職攻讀博士學位130人(其中84人獲得博士學位);現有專任教師1159人(其中博士學位469人),具有海外進修經曆253人;具有高級職稱人數499人(其中正高161人),45歲及以下高級職稱占比50.7%

4.科技工作實現突破

 “十二五”期間,圍繞學校辦學特色,提高科技總量,提升科研水平,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創新科技發展模式,加強協同創新,大力培育科技創新團隊和領軍人才,形成鮮明的科研特色和标志性成果,科技創新與管理體系逐漸完善,科技工作實現突破。

 “十二五”期間,實到科技經費8.47億元,其中,縱向科研項目經費2.38億元;獲得國家級項目191項,省部級項目270項,在國防973子項目、863項目、科技部基礎平台項目、總裝備部探索性研究項目、工信部首批海洋工程項目、國防基礎研究項目等重大科技專項項目等領域均實現新突破;參研的“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研發與應用”項目成果獲得2014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參研的“耙吸挖泥船動力定位與動态跟蹤系統”項目成果和“航天器艙體結構變極性等離子弧穿孔立焊關鍵技術與應用”項目成果分别獲得2015年度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獲得省部級高水平成果獎勵(含學會)63項;獲得專利授權841項,其中授權發明專利684項,專利轉讓與實施許可143件;共發表論文9819篇,其中SCISCIE657篇,EI704篇,ISTP330篇,CSSCI193篇,國際及核心期刊以上論文4452篇,出版著作125部。

5.辦學條件明顯改善

 “十二五期間,江蘇省人民政府與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簽署協議,共建學校。學校積極擴大籌集辦學資源渠道,在信息化、實驗設備、圖書情報、基礎設施、新校區建設等方面加大投入,合理布局,辦學條件明顯改善。

完成校園網數據中心建設,形成涵蓋校園信息服務與綜合業務于一體的雲資源中心;拓展實驗室建設資金渠道,全球自動化領頭企業美國羅克韋爾自動化公司等企業參與實驗室建設;教學科研設備投入達1.9億元,儀器設備總值達到4.4億元;投入文獻購置經費2448萬元,館藏中外文紙質文獻(含期刊合訂本)達到1817162冊,中文數據庫21個,外文數據庫7個,自建數據庫5個,開通超星移動圖書館;2013年占地2352畝、容納20000名本科生、3000名研究生的新校區全面開工建設;2012年江蘇科技大學南徐學院更名為江蘇科技大學蘇州理工學院,遷至張家港市辦學,成立張家港江蘇科技大學産業技術研究院,形成全新辦學格局;優化後勤服務,校園節能減排工作成效顯著,後勤工作獲得好評。

6.黨建工作全面加強

 “十二五期間,學校黨委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十八大精神,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踐行師德創先争優、辦人民滿意教育、黨的群衆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三嚴三實專題教育等主題實踐教育活動,全面加強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和制度建設,不斷推進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黨組織建設,黨建工作全面加強。

加強理論武裝,将理論學習與學校改革發展的具體實踐緊密結合,将黨委中心組學習與黨委常委會專題決策結合,與研讨學校發展重大問題結合,增強中心組學習的示範性和有效性;堅持黨管幹部原則,堅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用人标準,堅持注重實績、群衆公認用人導向,努力營造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和公開、平等、競争、擇優的用人環境,不斷完善幹部用人機制,幹部隊伍整體結構更加優化,35歲以下處級幹部比例6.58%,正高職稱比例40.79%,碩士學位及以上比例67.1%;貫徹落實黨委主體責任、紀委監督責任,加強對領導幹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工作人員的黨風廉政教育,嚴格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度;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牢牢把握意識形态工作的領導權和主導權,堅持正确導向,積極推進網絡思想政治工作切實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大學文化建設不斷加強,推進校史口述史采編等文化建設工程,《江蘇科技大學報》獲評為全國船舶新聞宣傳優秀報刊,學校被評為江蘇省教育宣傳工作先進單位;繼續保持江蘇省文明單位、“全國模範職工之家”等稱号,獲茉莉花留學江蘇省政府獎學金項目學校稱号;校黨委獲省高校創先争優先進集體,黨建工作經驗在全國和全省高校黨建工作會議上交流;景榮春同志被教育部選樹為全國高校創先争優先進典型。

(二)十二五主要經驗

1.統籌兼顧,科學發展

堅持科學發展觀,創新思維方式和工作模式,推進依法治校和制度管校;以提高教育質量為主題,搶抓國家重大戰略,增強科學研究能力,提升科技服務水平,對接行業需求,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弘揚大學文化,傳承校訓校風,營造高效、科學的運行機制和良好的辦學環境。

2.強化内涵,凝練特色

堅持特色發展,強化學科、專業内涵建設,凝練學科特色,有效整合和優化資源配置,加強學科交叉和融合;推行“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培養應用型人才;成立海洋裝備研究院,組建承接重大科研項目、解決重大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難題的科研創新團隊;實施深藍人才工程,助推青年英才脫穎而出。

3.創新機制,重點牽引

推行重點工作牽引機制,成立重點工作規劃、推進、督查三個工作組,橫向整體推進各階段目标任務,強化過程監控和績效管理,強化執行力,調動全體教職員工的積極性;加強對外合作交流,争取更多競争性資源和社會資源;加強文化建設,形成活潑、輕盈、靈動校園氛圍。

二、發展環境

(一)外部環境

1.高等教育發展機遇和挑戰

在高等教育全球化背景下,愈加重視建設具有國際視野的優秀學生和師資隊伍、國際一流的研究機構、優質課程和國際社會認可的學術論文和原創性成果,建設國際視野下的高水平“全球化大學”已經成為未來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主要目标。

從人才強國戰略看,綜合國力的競争愈發激烈,人才已經成為這個時代決定競争成敗的制高點和分水嶺,高校通過培養具有創新能力和創業精神的創新型人才,提高我國人力資源的質量,促進人口紅利人才紅利轉化。

從發展環境看,随着國家産業轉型升級進程的加快,人才市場的供需關系正由高校為主導的供給驅動變為行業企業為主導的需求驅動,高校必須樹立市場競争的意識和危機意識,主動對接社會發展和行業發展需求,在優化調整人才培養結構、加強創新創業教育和職業引導上主動作為、有所作為。

從發展定位看,随着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國家建設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戰略實施,特别是國家對自主創新能力和高素質人才需求日益增加,高等教育正在走向社會的中心,從過去的支持服務逐步轉向服務和引領同步,高校必須堅持需求導向、合理定位,拓展服務能力、提升貢獻力,實現與經濟社會的深度融合。

從發展方式看,以質量提升為核心的内涵式發展成為新常态,要求高等教育把發展重點從過去的講規模、講數量轉向在穩定規模的基礎上重質量、重内涵,提高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供給能力和水平,實現由以量謀大以質圖強的轉變。

當前教育部與江蘇省共建國家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江蘇教育改革發展始終堅持走内涵式發展道路,将實行地方高校轉型發展分類,通過立項建設、重點支持一批行業特色型高校,使之成為主要面向江蘇經濟社會和行業發展需要的高素質創新人才培養基地,為行業特色型大學發展提供了重大機遇。

2.行業發展機遇和挑戰

 “海洋強國戰略深入推進;中國制造2025”已經起航;一帶一路影響深遠;海軍裝備現代化進程加快,軍民融合不斷深化;海洋工程裝備與高技術船舶成為戰略性新興産業的重要領域;深海探測開發裝備及其關鍵技術面臨突破;遊艇郵輪産業快速增長。同時,現階段我國海洋工程裝備與船舶工業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産業已經進入新一輪調整期,行業全方位競争日趨激烈,加快科技創新和轉型升級的任務十分迫切。十三五期間,海洋工程裝備、超大型船舶、冰區船舶、高端配套設備等發展需求都将給我校涉船涉海學科提供新的發展機遇,産業轉型升級、結構調整、創新發展也給我校進一步服務船舶工業提供了新領域。

 “一帶一路倡議的實施,整體提升蠶桑絲綢産業的地位與認知;絲綢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象征,綠色發展戰略的實施,帶動了産業高端産品與新産品的市場開拓;蠶業科學在基因組等領域的突出成就,提升蠶桑學科的地位;家蠶轉基因、基因組編輯、生物反應器等分子技術的逐漸成熟,與學校在蠶桑資源育種領域的突出優勢相結合,将引領和帶動産業新發展新需求。

3.地方發展機遇和挑戰

江蘇省積極對接國家重大戰略,集中資源力量,擴大開放合作;長江三角洲城市群規劃為新興産業發展指明新方向;推進體制機制突破和模式路徑創新,強化江蘇沿海地區、蘇南現代化示範區等平台創新建設;打造一帶一路倡議支撐區、自主創新先導區、長三角地區現代産業集聚區和長江經濟帶等對外開放合作平台。

鎮江地區有效地承接高端産業轉移,參與區域分工合作,制造業基礎和綜合競争力持續加強,成為全球聞名的海工船舶配套及特種船舶産業基地、中國最大的汽車發動機缸體生産基地、江蘇省飛機零部件高技術特色産業基地、江蘇省航空航天産業産學研協同創新基地;蘇州地區研發投入大,創新驅動強,轉型升級快,新興産業、高新技術産業、智能制造在經濟結構中占比近半,張家港已建立沙洲湖科創園等一批科研平台和再制造基地,激勵企業發揮創新主體作用,大力發展高端服務業。

我校行業特色鮮明,地緣優勢明顯,為學校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發展環境。

(二)内部環境

學校在向有特色高水平大學跨越邁進的道路上還存在着一些問題需解決,主要表現:

1.辦學特色需進一步凝練和彰顯,專業培養目标和培養方案需要進一步明晰和優化;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核心的教育教學方法需進一步創新和落實;高效、有力的教學質量保障機制也需進一步完善。

2.學科整體水平有待進一步提升,優勢學科、特色學科數量偏少,新興交叉學科發展緩慢,學科融合不夠;最有特色的涉船涉海學科博士點未取得突破;ESI學科排名離前1%差距較大。

3.高層次領軍人才缺乏,人才引進後的培養與考核力度有待加強;團隊建設和效益有待增強。

4.科研創新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科研方向的凝練、科研渠道的拓寬、科技創新團隊的建設需進一步加強。

5.國際化水平亟待加強,留學生規模小,有海外經曆的學生數量少;語言能力和研究水平制約了教師參加國際頂級學術交流活動,校内舉辦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偏少。

6.獲取社會辦學資源及平台建設的力度有待增強;國内外相關學科的文獻資源匮乏;現有辦學資源難以滿足學校跨越發展要求。

7.學校内部動力與學校戰略目标的實現不相适應;學校加快發展的需求與管理水平和幹部隊伍的能力不相适應;辦學效益和行政效率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指導思想、總體目标、發展戰略、主要任務及重點指标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搶抓海洋強國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機遇,主動運用“互聯網+,積極适應國家經濟社會和船舶工業新常态,遵循高等教育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圍繞建設“國内一流造船大學”戰略目标,堅持跨越發展和内涵發展,深入實施以決策、推進、督查為主要内容的重點工作牽引機制,突出人才地位,注重成果意識,強化資源建設,強調管理創新,锲而不舍抓落實,堅持不懈謀發展,全面推進,重點突破,依靠全校師生員工,為實現學校奮鬥目标而努力。

 (二)總體目标

2020年,船舶、海洋、蠶桑、糧食等傳統辦學特色進一步彰顯,社會和行業認可度持續增強。專業結構與辦學層次進一步優化,人才培養質量大幅提升;積極布局戰略性新興産業學科,特色學科在國内有一定的引領,在國際上有較強的學術影響;師資結構進一步優化,國家級師資和團隊的引進與培養取得新突破;積極弘揚大學文化,特色文化進一步彰顯;服務社會能力進一步提升,承擔國家重大項目能力顯著增強;辦學服務支撐進一步完善,新的辦學格局成型。建成國内知名行業特色型大學,為建成“國内一流造船大學”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發展戰略

1.改革驅動戰略

根據學校發展定位,借鑒國内外大學的先進管理理念,完善學校内部治理結構,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促進發展,形成與教學研究型大學相适應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深化校院兩級管理體制改革,整合學院資源,優化學院設置,優化學科專業結構;推進管辦評分離機制,建立健全社會和專業機構等多元參與的評價體系;加強高等教育與行業研究,促進“智庫”建設;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創建一流德育工作環境;堅持引育并舉,強化高端人才引領作用,實行人員分類管理,探索建立有利于學科交叉的跨學院教師雙聘制度。

2.創新協同戰略

以人才、學科、科研創新能力提升為核心,以科技創新為抓手,培養富有創新精神的人才,建設富有創新能力的師資隊伍;積極争取和承擔國家與行業重大科研項目,提升協同能力,聯合開展重大科研項目攻關,推進行業特色型研究機構和平台建設;加快學科交叉融合,促進資源共享,加強與科研院所、行業企業的戰略合作,實現人才培養質量和科學研究能力的同步提升;不斷擴大對外交流,構築參與國際競争合作的新優勢。

3.特色強校戰略

依據《船舶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對照《中國制造2025重點領域技術路線圖》,抓住行業轉型發展、深遠海重大工程、深海空間站研制、智能船舶及其他高技術船舶、高端配套業自主化推進計劃等帶來的重大發展機遇,立足産學研合作,加強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技術應用研究,建設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的技術研發和服務平台,形成海洋工程裝備與高技術船舶研發體系,提升船舶與海洋工程裝備的協同創新、設計制造和技術服務能力。

應對産業升級挑戰,加快研發蠶桑先進生産技術與裝備;整合國内和校内蠶桑、絲綢、機械、電子信息、文化等領域的研究力量,構建蠶桑絲綢技術創新聯盟,研發蠶桑先進生産技術與裝備和适合絲綢高效生産的新型原料繭生産技術,培育新型适用蠶桑品種。

 (四)主要任務

 “十三五期間主要任務:

 ——進一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堅持以提升人才培養為導向,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以教學工作為中心,通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優化學科專業設置、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和強化教育教學保障,培養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和核心競争力的多層次人才。

 ——進一步提升學科水平。以學科特色為統領,以學科團隊建設為突破,以提升學科水平為目标,注重學科發展交叉融合,形成一批前沿引領、支持發展、服務重大戰略與行業需求的優勢特色學科。

 ——進一步創新人才工作機制。實施人員分類管理、分類考核、分類評價,注重引育并舉,加大高層次人才引進力度,重視現有人才的選育工作,打造高水平師資隊伍,在國家級人才(團隊)引進和培養方面取得突破。

 ——進一步完善科研創新機制。激發科研内生動力,提升自主創新及科技攻關能力和水平,提高服務社會能力,建立與其他高校、政府、企業戰略聯盟,形成政産學研用融合發展的技術創新模式。

 ——進一步擴大國際影響力。深化國際化辦學機制改革,推進學生、教師、科研、學科和專業等國際化進程,探索與境外知名大學建立特色學院,提升辦學效益和知名度。

 ——進一步拓展辦學資源。建立充滿活力的對外聯絡體系和校友跟蹤服務體系,加大争取社會資源力度,完善功能完備、重點清晰、職責明确的公共服務管理體系和辦學服務支撐體系,完善校區功能定位和規劃建設,建成品質優良、環境優美、智能低碳的新校區。



 (五)重點指标

江蘇科技大學十三五教育事業改革和發展規劃重點指标

指标

類型

指标名稱

指标數量

負責部門

指标

性質




全日制博士生規模

100

研究生院

指導性

全日制碩士生規模

3000

研究生院

指導性

全日制普通本科生規模(含留學生)

18000—20000

發展和改革處

指導性

專業數

60

教務處

指導性

國家級教學成果獎(新增)

1

教務處

指令性

省級教學成果獎(新增)

3(其中特等獎1項)

教務處

指令性

國家級精品類課程(新增)

1

教務處

指令性

省級重點教材、國家規劃教材

(新增)

5

教務處

指令性

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

(虛拟中心)(新增)

2

教務處

指令性

挑戰杯”獲一等獎及以上數

(新增)

5

團委

指令性

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新增)

1

教務處

指令性

省部級品牌(重點)建設專業

(新增)

2

教務處

指令性

工程教育專業認證(新增)

2

教務處

指令性

本科畢業生初次就業率

85%

學生處

指令性













院士數(新增)

4(不含雙聘院士)

人事處

指令性

國家級領軍人才數(長江學者、千人計劃、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傑青),省333工程第一層次人選(新增)

國家級青年領軍人才數(優青、青年千人、青年拔尖人才等)(新增)

6

人事處

指令性

國家級創新團隊數(新增)

1

科技處

指令性

教學領軍人才數(國家級教學名師獎、萬人計劃教學名師等)(新增)

1

教務處

指令性

省特聘教授(新增)

6

人事處

指令性

雙創人才(新增)

1

人事處

指令性

333工程第二層次培養對象(新增)

4

人事處

指令性

省級人才(六大人才高峰資助對象數、省青藍工程學術帶頭人和省333工程第三層次培養對象等)(新增)

30

人事處

指令性

專任教師數

1500

人事處

指令性

專任教師博士比例

70%

人事處

指令性

ESI學科排名前1%(新增)

1

研究生院

指令性

一級學科博士點數(新增)

1

研究生院

指令性

一級學科碩士點數(新增)

2

研究生院

指令性


國家科技三大獎

5(其中第一完成單位1項)

科技處

指令性

省部級科技一等獎

13

科技處

指令性

中國專利獎

1

科技處

指令性

教育部人文社科獎

1

科技處

指令性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總數

350

科技處


指令性

國家社科基金總數

科技經費總量

16億元(20204億元)

科技處


指令性

ESISCIE總篇數(新增)

2000ESI:1500

科技處

指令性

EIJA類)、SCD總篇數(新增)

8000

科技處

指令性

CSSCI總篇數

500

科技處

指令性

ISTP、國際會議特邀報告數(新增)

400

科技處

指令性

專著

150

科技處

指令性

ScienceNatureCell

1

蠶研所

指令性

授權發明專利總數

1000

科技處

指令性

行業核心裝備、技術及産品總數(新增)

6

科技處

指令性

行業知名科技創新團隊

3

科技處

指令性

船舶行業知名軟件(新增)

1

科技處

指令性



聘用外籍教師(研究人員)比例

1.5%

人事處

國際交流處

指令性

具有境外學習經曆的教師比例

(一年及以上)

30%

人事處

國際交流處

指令性

具有境外學習經曆的學生比例

(半年以上)

3%

國際交流處

指令性

留學生占在校生比例

5%

國際交流處

指令性

國際學術組織成員

5

科技處

指令性

國際期刊編委

3

科技處

指令性

單筆10萬以上捐贈數

100

對外合作處

指令性



實驗室建設經費

1.8億元(其中校外1.5億元)

國資處

指令性

印刷型文獻(新增)

32萬冊

圖書館

指令性

電子圖書(新增)

50萬冊

圖書館

指令性

專業核心文獻數據庫(新增)

5

圖書館

指令性

省部級及以上研究機構及平台

(新增)

3

科技處

指令性

總收入(億元/5年)

40

總師辦

财務處

指令性

國家大學科技園(個數)

1

總師辦

财務處

指導性

竣工建築面積及建設經費

新校區總建築面積約63萬平方米。主要由鎮江市政府投資建設,學校需自籌部分建設資金用于自建項目、後續配套、搬遷等,約3億元。

基建處






指導性

四、發展舉措

 (一)教學改革深化工程

1.優化專業布局,提升專業競争力

完善本科專業預警與動态調整機制,重點發展涉船類專業,實現涉船類專業全覆蓋,大力扶持與海洋工程裝備相關的涉海類專業,科學規劃服務于戰略性新興産業和區域經濟發展的相關專業,增加藝術學學科門類相關專業,扶持糧食工程等彰顯學校傳統辦學特色專業,适度拓展薄弱學科相關專業,形成多學科交叉滲透、協調發展的專業格局,建成一批在全國同層次、同類型專業中具有領先優勢、通過國際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具有較強競争力的品牌專業。

2.改革培養模式,提高培養質量

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樹立正确的人才觀,把人的成長成才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重構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優化課程體系,豐富培養方向,構建素質與能力達成矩陣,構建專業應用型智能複合型優秀拔尖型等多樣化人才培養模式。

教學與考核方法改革。創新教育模式和教學方法,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推廣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示範項目,推廣啟發式、探究式等教學方法;推廣在線學習、移動學習等創新型學習方式;推進學習成績評價方法改革,實施部分課程教考分離;破除依賴學分績點學業評價方式;健全科研反哺教學機制,促進教師将前沿學術成果、最新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融入課堂教學。

文化素質教育改革。打造課内外通識教育教學平台,構建與專業教育相融合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推進通識教育實驗區建設,建立覆蓋課堂教學、校園文化和社會實踐三位一體的文化素質教育體系。

國際合作教育改革。實施國際化水平提升促進計劃,加強與國外同類高水平高校的辦學合作,擴大學分互認和學曆互認制度;與國外3-4所較高水平大學建立人才培養合作機制;加強研究生全英文授課專業建設。

3.完善教學條件,培育高水平成果

面對“互聯網+的挑戰,推進教學資源建設與共享,建設10門“慕課”和100門微課,引入優質在線通識教育開放課程;重視實驗實踐教學基地建設,重點抓好各級實驗實踐中心建設和新校區工程實訓中心規劃建設,培育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拓展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建立企業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和企業工程教育實踐基地;實施教學研究促進計劃,鞏固教育教學思想大讨論成果,加大對教學改革研究經費資助和獎勵力度,培育和推廣優秀教育教學成果,力争實現國家級教學成果獎零的突破。

4.夯實“雙創”體系,增強實踐能力

完善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實施《江蘇科技大學創新創業教學改革方案》,加強創新創業教育,開展高層次創新創業實踐,建立學生有效參與的科技創新訓練工作機制。每年資助不少于200項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和創新創業實踐項目,增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二)學生素質提升工程

1.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築牢思想認同基礎

以立德樹人為根本,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貫穿到大學生培養全過程,實施大學生誠信檔案管理制度,完善誠信教育體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以引導考研作為抓手,構建學風建設長效機制,激發學生學習動力;豐富校園文化,使學生了解社會、服務社會、學有所長、學有所為;加強生命教育和生态教育,培養學生環保意識。圍繞新生思想轉型、學習轉型和生活轉型等重點,培養環境認同、專業認同、學校認同,主動換位思考,設計轉型教育内容,實現新生從中學到大學的思想認識轉型、學習模式轉型、促進身心和諧、增強專業學習興趣四個工作目标。

2.以科技競賽為平台,培養創新創業能力

加強與科研院所合作,遴選優秀本科生和研究生進入科研基地;做好各類競賽組織工作,帶動大學生課外科技活動開展,由競賽的短期集中開展向日常化科技創新活動轉變,由學校系統内部參與為主向校企合作推進轉變,由對參賽作品本身的關注向對創新人才培養關注轉變,由注重提升參賽個體素質向兼顧創新氛圍營造和文化交融轉變,完善金字塔型科技創新工作體系,促進學生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将創新教育與實踐教學、科學研究和創業實踐有機融合,探索自主性、研究性、創業性的創新教育新模式,構建多層次、互動式、開放型的創新教育平台,形成創新創業教育的長效機制。

3.以船魂精神為指引,強化學生海洋意識

深化“中國夢、海洋夢”宣傳教育,以船魂精神為指引,加強大學生愛國、愛海、愛校教育,構建提升大學生海洋意識的教育體系,促進學生對海洋及其價值的認識,使船魂精神深深融入學生的思想;着力提高學生服務船舶與海洋事業的責任和使命意識,培養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積極建設一批海洋意識教育的文化品牌、活動品牌,把船魂精神融入到德育工作中,在人才培養方面涵養科大特質。

4.以骨幹培養為重點,提高自我發展能力

積極探索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新模式,努力提高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實效性,以學生骨幹培養為重點,着力加強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能力的培養,将傳統的學校管理(他律)轉變為管理(他律)與大學生自我管理(自律)的結合和統一;積極為學生搭建平台創設有利條件成立大學生自我管理服務中心,繼續深入落實“學生工作助理制度”,提升學生骨幹綜合能力。

5.以生源質量為基礎,構建良性就業生态

優化招生計劃布局,創新招生宣傳工作,提高生源質量;分段實施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教育,實現大學生職業測評全覆蓋;探索以創新引導創業、帶動就業,激發和培育學生首創和團隊精神;推進就業工作二級管理,鞏固傳統就業基地,拓展新的就業渠道,提高畢業生就業率、就業質量和就業滿意度;優化畢業生就業布局,引導和鼓勵畢業生到中西部地區就業;建立招生與就業聯動機制,切實發揮就業在招生中的導向作用,化解畢業生就業的結構性矛盾。

 (三)學科水平提升工程

1.強化學科龍頭地位,發揮引領作用

基于前瞻性、系統性、交融性,聯動考慮學科與本科專業的對應關系,在學科布局優化的基礎上形成以學科建設為龍頭的高效工作機制,加強政策的協調配合,完善人事、科技、設備及經費投入等支撐學科建設的政策措施;發揮學科規劃引領作用,制定各學科的具體發展計劃,明确發展目标、定位和實現路徑,進行學科建設工作的改革創新。

2.加強優勢特色學科建設,形成學科高峰高原

加強已有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建設,進一步凝練材料科學與工程、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方向;實施船舶與海洋工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建設工程,加快水聲工程二級學科點建設,培育機械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學科,使學科水平全面達到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水平;構建與涉船涉海特色相關的集成式學部制工作平台;加強與國内外高水平科研機構和知名學者的科研合作,加大職稱評審、崗位聘任、海外研修和考核獎勵等方面的政策引導,加快實現ESI學科排名進前1%的突破。

3.鞏固蠶桑學科地位,拓展研究方向

将蠶業研究所建成國内領先、國際一流的蠶業科技創新基地,發揮其在蠶業科技創新、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技成果轉化方面作用;将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與學校蠶桑資源育種領域的突出優勢相結合,在家蠶抗病分子機理與抗病品種育成推廣等方面取得突破并取得标志性成果;注重生物學與畜牧學的交叉融合,拓展海洋生物研究領域;加強與相關國家在現代蠶桑生産、科技合作示範基地建設和科技人員交流與培訓等方面的合作。

4.提升基礎學科水平,增強支撐能力

樹立基礎學科協同意識,以數學、外國語言文學和馬克思主義理論等學科為試點,進行基礎學科綜合改革;加強基礎學科的應用實效性,使基礎學科更好地服務人才培養;建立基礎學科與特色學科對接機制,融入學校特色拓展基礎學科研究領域,加強學科交叉融合,增強基礎學科對專業建設和主幹學科的支撐作用。

 (四)高水平師資建設工程

1.集聚高層次人才,構建優秀學術團隊

實施傑出人才計劃,創新人才工作機制,面向海内外,大力引進國家級傑出人才、國家級青年領軍人才;實施“533人才工程,引進高水平博士(後)450人,其中20%具有海外留學經曆;實施優秀學術團隊建設工程,構建由傑出人才引領的高水平學術團隊10-15個,實現國家級創新團隊的突破。

2.培育拔尖人才,提升青年教師水平

實施中青年教師海外進修計劃,拓寬經費渠道,實施分類指導,加強考核管理,每年選派60-70名中青年骨幹教師赴海外知名大學、研究機構進修1年及以上;實施博士化工程,選送100名以上青年教師赴海内外攻讀博士學位;依托省部級以上人才培養工程,重點培養有影響力、行業知名的學科領軍人才和學術帶頭人;推進深藍人才工程“青年學者計劃”,加強對培養對象的學術引領和培養考核,培育國家級青年領軍人才3人以上、省部級學術帶頭人10人以上。

3.優化工作環境,助推人才成長

推進實施人才分類管理、分類評價、分類考核,強化崗位管理,形成以業績為導向,以品德、知識、能力為要素,助推學校跨越式發展的教師考核評價體系;探索專業技術職務評聘分開,激發師資隊伍活力;優化教師準入制度,完善人員退出機制,推動形成人員能進能出、崗位能升能降、待遇能高能低的競争激勵機制,提升人才隊伍的核心競争力;完善教輔、科輔人員構成機制,形成教輔人員專兼結合、科輔人員靈活流動的教學與科研輔助人員隊伍。

 (五)科技創新強化工程

1.加強基礎科學研究,提升技術創新能力

圍繞建設“國内一流造船大學”的戰略目标,實施“基礎科研創新計劃”,針對學校優勢學科領域的基礎科學和前瞻性科學問題,通過完善科研績效評價機制,培育國際化基礎科研創新團隊,引領學科交叉與融合,形成一批具有原創性、國内領先、行業特色鮮明的創新性基礎研究成果,部分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船舶與海洋工程和蠶桑産業的技術進步提供有力支撐。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和重點項目、發明專利(特别是高價值和國際發明專利)、國際期刊論文方面取得新成績,努力實現國家優秀青年基金項目和傑出青年基金項目、極高影響因子論文的突破。

2.服務國家海洋戰略,增強行業科研實力

圍繞“中國制造2025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等重點領域的戰略需求及“深海、綠色、安全”的研究方向,針對新型超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海上大型浮式平台、艦船裝備、海洋生物資源開發等方面的關鍵技術及産品,通過組建跨學科研發團隊、強化質量體系管理、構建重點重大裝備研發項目管理運行模式,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突破性成果,提升服務行業科技研發的能力。加大對國家級科技成果的培育力度,力争在學校牽頭的國家級科技成果獎勵方面取得突破。

3.加強産學研合作,推進科技成果轉化

依托海洋裝備研究院、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及協同創新中心等科研平台,完善項目管理、人員聘用、經費使用、績效考核等政策制度,推動項目導向型向産品導向型的科研模式轉變;發揮“中國船舶與海洋工程産業知識産權聯盟”、“中烏(江蘇)船舶與海洋工程産業跨國技術轉移中心”、“中古蠶桑科技合作中心”的作用,通過搭建信息服務平台、完善成果轉化政策、創新知識産權轉讓模式,構建以行業技術需求為主導、學校技術成果為主體、産學研合作為紐帶的高效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形成國内一流、國際先進的行業技術成果轉化平台。

 (六)資源配置優化工程

1.拓展辦學資源,開展全方位合作

拓展辦學資源,形成資源籌集工作的有效協作和責任分擔機制。以貢獻求發展,有效利用學校優勢和特色,通過項目争取财政資金;以服務求支持,發揮中國船舶與海洋工程産業知識産權聯盟的作用,推動共性技術的開發與轉移;夯實校友工作基礎,從服務校友、促進校友事業發展出發,實現良性互動;拓展籌資辦學渠道,探索社會資源參與辦學的機制和運行模式。

2.契合發展需要,強化資源配置

以學科發展為引領,結合發展需要,科學統籌資源配置。優先保障國家級人才、國家級科研或教學成果所需資源,優先配置學校核心競争力所在學科培育所需資源,積極配置結合學科、教學、科研發展所需的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國家級虛拟仿真實驗中心等高水平實驗室建設所需資源;構建大型儀器共享平台、雲桌面應用平台和國有資産管理平台等公共服務平台。

3.建立四位一體,确立科學預算

建立預算編制、預算執行、績效評價和監督檢查四位一體的預算管理模式;完善預算投入機制,發揮預算的經濟調控功能;提升預算執行的效益,注重各類投入可行性研究和論證,加大預算經費使用績效考核和評估,實施專項項目資金績效評價;完善績效考核問責制度。

4.優化校區功能,實現一體兩翼

新校區是我校十三五辦學上台階、上水平、國際化的硬件保證,将成為集信息化、人文化、生态化為一體的綠色校園;東校區将積極引入外部合作技術和資金,實行市場化運作,最大限度發揮東校區資源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張家港校區、蘇州理工學院和張家港江蘇科技大學産業技術研究院有機融合,不斷突出和凝練蘇理工的品牌和特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

 (七)國際影響力提升工程

1.加強生源基地建設,擴大留學生規模

開展留學生生源基地建設,在非洲、中亞和東南亞建設2-3個本科為主、規模導向的生源基地,在澳洲、歐洲和美洲建設2-3個以研究生及交流生為主、結構導向的生源基地,在周邊國家建設1-2個語言生、預科生為主的生源基地。“十三五”末,在校留學生規模達800-1000人,培養質量明顯改善。

2.構建國際交流平台,拓展學生國際視野

與世界知名高校建立長效合作機制,積極開展學分互認、學生互派、短期訪學等活動,提升學科國際影響力;發揮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平台作用,實施“江蘇科技大學本科生赴海外學習交流資助項目”、“江蘇科技大學研究生赴海外學習交流資助項目”,争取省教育廳的海外學生交流項目,利用中介機構的優質學生交流項目,選派品學兼優學生赴境外學習交流。“十三五”末,在校生中有3%的學生具有海外交流經曆。

3.加大海外引智力度,提高合作辦學水平

拓展引智渠道,加強與獨聯體地區國家的學術聯系,進一步強化船舶國防特色引智工作,積極引進高水平外國專家,促進學校教學科研國際化。“江蘇高校中外合作辦學高水平示範性建設工程”為契機,加強中澳項目、中烏項目的内涵建設,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圍繞學校戰略目标,依托優勢特色學科,拓展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争取舉辦非法人資格的中外合作辦學機構。

 (八)社會服務增效工程

1.強化科技支持,服務社會發展

強化科技與智力支持力度,通過技術開發和轉移平台,進一步發揮科技咨詢服務作用,運用專業優勢服務社會發展需要;加強學術期刊建設,促進學校、行業和企業教育資源共享;建立高水平人才交流機制,實現高水平人才共享。

2.依托培訓項目,服務行業發展

堅持依托行業、拓展領域、主動服務工作思路,以品牌建設為核心,打造精品培訓項目,創新繼續教育管理機制,提升繼續教育品牌影響力,建設系統化、特色化、市場化和精品化的網絡教育服務體系;實施一院一品項目;建成中國船舶工業高端管理人才繼續教育、後備管理幹部培訓和船舶行業工程師在職學曆提升等繼續教育基地;探索成立船舶經濟、蠶桑智庫,為行業提供智力支持。

3.提高産業競争力,服務地方發展

推進校有企業管理模式創新,促進企業制度規範化建設,加快産業轉型升級,增強企業市場競争力;引進戰略投資與合作,彌補校有企業在資金籌措、市場開拓等方面的不足,引領企業做強做大;依托學校學科優勢和現有産業的實際,促進學校科技成果轉化,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五、發展保障

 (一)組織保障

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堅持全面從嚴治黨,切實履行黨委管黨治黨的主體責任;認真落實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進一步發揮校黨委統攬全局的領導核心作用;積極推進依法治校和民主管理,健全完善黨委全委會、常委會的會議制度和議事規則,健全學術體系和民主管理機制;落實《江蘇科技大學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的實施意見》,突出問題導向,強化各級黨組織的政治屬性和服務功能,不斷提升黨建科學化水平。

加強幹部隊伍建設。堅持二十字好幹部标準,建立有效管用、簡便易行、能上能下的選人用人機制,注重培養選拔政治強、懂專業、善治理、敢擔當、作風正的領導幹部,大力培養選拔優秀年輕幹部,努力建設适應學校事業發展的高素質幹部隊伍;堅持從嚴管理幹部,深化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加強幹部學習培訓、教育管理,強化幹部作風建設和能力建設;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業績考核評價體系和獎懲機制,建立健全幹部綜合研判、審視制度,調動各級幹部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加強思想政治工作。強化理論武裝工作,牢固确立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态領域的指導地位;堅持立德樹人,深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自信兩個鞏固中國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進工作,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和有效性;積極關注并利用好江科大新媒體平台,充分發揮新媒體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加強網絡輿情監控與引導,搶占網絡輿論陣地,維護校園穩定發展大局和學校良好社會形象;關心離退休職工思想和生活,發揮離退休職工在學校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嚴格貫徹落實兩個責任,切實構建黨風廉政建設責任體系;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宣傳教育,切實提升黨風廉政宣傳教育實效;堅持以預防為主、事前監督為主,構建集黨内監督、群衆監督、輿論監督、法紀監督于一體的多層面、立體式幹部監督體系,形成監督合力;認真做好信 訪工作,切實解決教職工關心的熱點問題。

 (二)文化保障

堅持和倡導江海襟懷、同舟共濟、揚帆緻遠的船魂精神以及育人為本、笃學明德、經世緻用的人才觀,以大學文化建設為核心,不斷提高全體師生員工的科學文化素質、人文素養和創新能力,為實現學校跨越發展提供精神文化保障。

加強校園制度文化建設。校園制度文化建設主要包括學校的辦學理念、管理制度和工作規範,要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科學民主依法辦學的管理理念,各項管理制度要充分尊重和體現廣大師生共同的理想信念、價值理念、目标追求。

突出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堅持立德樹人,注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宣傳先進典型,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建設“國内一流造船大學”成為廣大師生共同的遠景目标;以人為本、責任為先、公平為上、學術為魂的辦學理念、船舶、海洋、蠶桑三大辦學特色進一步彰顯。以省市文明單位創建為抓手,積極開展全民健身等各類文明創建活動。

推進校園物質文化建設。加強校園文化設施建設,合理規劃和建造校園人文景觀,實施校園綠化美化工程,規範學校形象标識;建設江蘇科技大學校史館、船舶模型館、蠶桑文化館等文化設施與場所。

 (三)服務保障

保障新校區建設。十三五”學校整體搬遷至新校區,确立“一體兩翼”辦學格局;2018年新校區一期項目全面完成;十三五末,新校區二期規劃土建學院樓投入使用,教職工住宅與青教公寓投入使用。

開展智慧校園建設。完善功能完備、重點清晰、職責明确的服務體系以及與之相适應的智能化運行平台。啟動新校區扁平化網絡建設,建設師生綜合服務平台,建設雲資源中心,全面啟動新校區智能化教室、資源庫、網絡教學整體平台等信息化平台建設。

完善裝備設施建設。建成理念先進、體系完善、資源共享、設備精良、環境優美、特色鮮明的工程實踐教育平台;校分析測試中心進入實質性運行階段;打造一批優質、特色資源,擴充資源總量,提高資源質量。

推進檔案、圖書情報建設。進一步推進檔案信息化建設,提高服務水平;全面建成數字圖書館、信息化圖書情報中心;實現當代大學圖書館的閱讀模式服務模式管理模式的轉變;為廣大教師、學生提供智能化、信息化的服務;建成各主要學科的全文數據庫;實行便攜式、移動式入館教育等功能。

 (四)管理保障

完善内部治理結構。以實施《江蘇科技大學章程》為抓手,進一步健全與章程相配套各項管理制度,加強規劃,突出過程管理,強化目标意識和績效管理,大力推動理論創新、體制創新、制度創新和實踐創新,構建滿足跨越發展需要的管理體制與運行機制。優化學術管理體制,進一步明确各級學術委員會的職責與權限;提升實驗室管理水平;增加校有企業效益;深化後勤保障機制改革,後勤服務滿意度不斷提升;建立健全維護學校安全穩定工作體系和應急工作預案,創建平安校園。

推進校院兩級管理。進一步明确教學工作委員會、專業設置委員會等決策、監督、指導機構的工作職能和制度程序;強化基層教學組織的教學主體地位;加大教學經費投入,完善教師教學工作常态化評價與考核機制;堅持教學與科研激勵政策同等原則,落實教學質量與教師的評優、評先、崗位津貼及職稱評定挂鈎的規定;全面實施《江蘇科技大學教師教學工作基本合格标準》,加強内部質量監控體系建設,強化校院兩級教學質量考核。

優化部門設置。進一步明确部門職能,理順學校和部門關系;完善校院兩級管理,不斷推進管理重心下移,激發學院辦學活力;推進學科協進,優化學科布局,打破學院壁壘,整合優質資源,強化相關特色,試行包含柔性學部制在内的學院改革;實現小機關、大服務,提高機關服務和效能;進一步推進專職研究機構建設。

推進民主管理。貫徹落實黨的統一戰線方針,發揮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工會、共青團的民主管理和監督作用,不斷完善統戰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征求黨外代表人士意見制度和民主黨派民主監督制度,暢通民主管理渠道;探索教授治學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教授在教學、學術研究和學校管理中的作用;繼續推進校務公開制度,切實保障師生員工依法享有各項權利。

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以業績考核為重點的專任教師崗位考核評價制度,以過程考核與業績考核相結合的非專任教師崗位考核評價制度,逐步實現以事為本的行政事務管理向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轉變,建立固定編制與流動編制相結合的師資隊伍管理模式;加強崗位管理,合理規劃各類崗位的總量及其結構,提高人員編制使用效益;關注民生問題,提高教職工待遇和幸福感,着眼師生身心健康,優化育人環境,營造和諧、健康、美好的校園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