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追尋家鄉的紅色印記,弘揚偉大的革命精神,材料學院“弄潮兒”實踐團開展了“走進博物館,弘揚愛國情”寒假社會實踐活動。
實踐團的九名成員分别前往各自家鄉的博物館或紅色基地進行參觀和學習,追溯紅色記憶,再現曆史瞬間。實踐團成員的足迹遍布江蘇、福建、山西、黑龍江、甯夏等多個省份,涵蓋了省市博物館、曆史事件紀念館、偉人紀念館、烈士陵園等。
實踐團成員張岩松來到了邳州市博物館,它承載着邳州乃至整個中國的曆史與文化。走進博物館,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大墩子彩陶和春秋戰國青銅器。館内藏有被譽為“全國象牙化石之王”的大象門齒化石,這塊化石展示了邳州豐富的自然曆史。實踐團成員陳亮前往甯夏博物館,該館反映了中國共産黨在甯夏的早期活動,中國工農紅軍在毛澤東同志率領下長征路過六盤山時的情景,甯夏成立蘇維埃政權和第一個回族自治政府的情況,以及抗日戰争、解放戰争時期甯夏人民支援抗戰,迎接解放的場面。實踐團成員陸京京則去了淮安周恩來紀念館,這座紀念館是一座現代化的建築,藏有豐富的周恩來總理的文物、實物和手迹,讓人們了解他的非凡經曆和崇高品德,感受他的領袖風範和高尚情操。在這裡,參觀者可以看到周恩來總理的生平事迹和政治成就,了解他為中國和世界做出的卓越貢獻以及他的思想和品質。
實踐團成員葉聖傑表示,參觀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裡通過一系列的展品、曆史圖片和文字、多媒體等手段,生動地展示了海上絲綢之路文明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了偉大的“絲路精神”。參觀此館可以感受到它所傳遞的不僅僅是曆史的事實,更是一種精神力量,它激勵着我們努力奮鬥,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不斷努力。
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博物館,是反映該國、該地區民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博物館折射着前人的腳步,預示着未來的遠景,大大小小的博物館,就像一部部百科全書,向人們展示着祖國在每個時空一步一步前進的腳印。通過本次社會實踐活動,實踐團成員對各自家鄉的紅色文化乃至我國的燦爛曆史和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時提高了對國家和民族的文化自信。
(撰稿:張正棟;審稿:楊海濤)